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

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,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、白衣觀自在、白衣佛母;

梵名為pāṇḍara-vāsinī、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。
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《覺禪抄》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,身穿白色輕柔衣、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。左手持開敷蓮花,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,並具有「本覺」的意義。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,即是蓮華摩尼、蓮華妙寶,「蓮華摩尼、蓮華妙寶」(Maṇi-Padmā)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,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(觀音院)表增益方便,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。

白衣觀音有二梵名,分別是「Pāṇḍaravāsinī」以及「Pāṇḍarā」,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「身穿白衣的女尊」、「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」;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「最白淨處」,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(子宮),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「最白淨處」(清淨無垢之子宮)並說明「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」。
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『七俱胝佛母』,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。「七倶胝佛母)」所謂七俱胝(Saptakothī)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,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,七倶胝佛母又名 「准胝觀音佛母」亦名「Cundā」、「Cundrā」、「Caṇḍā」、「Candrā 」、「Cuṇḍrā」以及「Cundavajrī」等梵名,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「純陀」、「宗達」、「尊那」等等,這些皆源自「女神教」(shaktism)的女神別名,依印度各地語言(方言)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。

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(Dhrama-pāramitā)亦名法金剛女(Dhrama-vajrī)。

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,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。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,法波羅蜜・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、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,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。
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──觀世音菩薩,俗稱觀音佛祖、觀音娘娘,日本則稱為觀音樣。

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,即是《香山大悲菩薩傳》的妙善公主傳說,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。

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、神道暨巫女文化,中國道家、觀音暨女神信仰,印度女神教(Shaktism)和中國藏密等等.....

今天是日本的中元

中元一詞,本是源自中國的道教。

道教中有三官之說,所謂三官即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在民間稱之為三元大帝,或是三官大帝。

據道教所說,三官能為人賜福、赦罪、解厄,即分別為天官賜福,地官赦罪,水官解厄。

至於其起源,應是源自原始宗教之天、地、水的自然崇拜而來。

另有一說法,據《古金圖書集成・神異典》卷六十四所述,是由陰陽五行而來,

其認為三官是源於金、水、土三氣。

天氣主生,金為生,候天氣;地氣主成,土為成,候地氣;水氣主化,水為化,候水氣。

金、水、土而候天、地、水三氣,用於三界而為三官。

另有一神話故事,傳說元始天尊取始陽、清虛七氣、晨浩五氣,總吸入口中,九九之期,

覺其中融會貫通,結成靈胎聖體。

正月十五由口中吐出一嬰,復於七月十五從口中吐出一兒,最後又於十月十五吐出一兒,

這三子即堯、舜、禹,皆天地莫大之功,為萬世君師之法,後封為三官大帝。

道教將上述三官大帝的誕生日合稱三元日,即農曆正月十五的上元節,

七月十五的中元節,十月十五的下元節。

是日人們習慣上舉行盛大廟會、祭祀,以祈求賜福長壽、免除平素的罪厄。

其中道教的中元節,後來與佛教的盂蘭盆會信仰結合,

進而又納入儒教思想,形成中國式的中元節。

另在此順便補充說明,佛教雖然是源於印度,但是一個外來宗教傳進入一新地域時,

不可能全盤照單被接受,必須與當地固有信仰或宗教做某種妥協,方可生存發展下去。

至於盂蘭盆會,據通說,是由西晉三藏竺法護所譯的「佛說盂蘭盆經」而來,

但是根據日本學界的見解,因在梵語原典及西藏譯文中見不到該經,

是此認為是偽經,即中國自創的經典。

根據日本文獻記載,中國的盂蘭盆會傳入日本,最早見於《日本書紀》第二十二卷,

推古天皇十四年(606)條,其載:

自是年初每寺,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設齋。」

文中的「設齋」,即為供奉祖先,廣施餓鬼的盂蘭盆會。

到了聖武天皇天平五年(733)以後,始成年中固定行事。